农村婚俗一瞥
2018-02-05 09:20:26
  • 0
  • 0
  • 0

农村婚俗一瞥

偶然回乡,有幸经历了一次农村婚礼,可以看出农村——中原腹地的婚俗现状。

那是去年十月初的事。

新嫁娘的家里,堆满了各种家具。我还以为那是昔日的陪嫁呢;因为古代都爱说生个女孩儿就是“赔钱货”,即使在文革后,嫁一个闺女也要花上很多钱置办嫁妆。我认识一位农村朋友,四个闺女,一个个嫁出后,家里已是“除了墙就是床”了。可现在,“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如果有四个闺女,那就一夜暴富了。

书归正传。

第二天,大概是上午九点多吧,男方家里来了几辆卡车,把那些“嫁妆”都拉走了。回头看看新嫁娘的母亲,她的莞尔而笑,像一朵绽开的海棠花。尽管她昨天就对我说过,嫁妆都是男方买好先送来再拉走,我还是觉得像在演戏甚至小品。瞒天过海呀!这个看似女方花钱的事竟然还要如此像小说里,尽量让情节曲折一些,明笔暗笔倒插笔,才有看头。

此时,女方家里唯一重要的事就是把邻里乡亲送贺礼的名单造册。那礼单是铅印的,十分规整,上下竖版,一人占了一格儿。我想那应该是我的事,但他们说了,你不熟悉村里的人。有所谓“收礼如塌债”,就是说,你收了红白喜事的礼后,早晚要还人家的。不料,我又想错了。

接着,就该把新娘娶走了。这里的程序是:新郎新娘先向女方的父母鞠躬,父母再拿出“改口礼”——平时是在恋爱阶段,不讲究称呼;一旦拿出并接过这个礼盒,那就一是一二是二了,必须改口并且一直到老都要叫爸爸妈妈——这个钱装在一个印刷得十分精致的礼盒里,数目可多可少;然后在两人鞠躬后再递过去,这才能换来一声正式的,亲不溜溜的妈妈和爸爸。如果还有爷爷奶奶,也要照此办理。

看看十点已过,陆陆续续来了许多轿车。乡亲们都夸男方家里有的是钱,这次办事就用了至少五十多辆轿车。来干啥?拉人呗!不明白?这就是奇特之处了!有地方儿双方收礼都是各待各的客,现在都由男方包圆儿了。也就是,所有,当然也包括我这个看热闹的都要坐上车,到男方家里吃酒席。幸好两个村庄距离仅有三五里之遥,汽车的不断往返中,终于到了来客和待客人在互相拱拱手各就各位,才开始上菜。酒席上无非说些:这以后咱都是亲戚了呀等等。

我有个经验,凡是客套上的酒席都吃不饱。何也?总是那些客套话太多呗!

回到家后,原来还有很多礼仪没完成呢。

原来的那个礼单,随着新娘就拿到对方父母那儿了。现在,又原封不动拿回来了。干什么呢?因为随着礼单来的还有按照礼单上的人数和贺礼多少用小货车拉来的一水儿的方便面,再由女方挨家挨户回礼。

已经很晚了,心想可以歇歇脚了吧。谁知,门外又是一阵热闹,男方家里来人了,自然有新郎了。干什么?回门呀!

说起过去的回门,都认为太封建。其实那是一次很科学的礼仪和性教育!直白了说回门就是女子的“述职”,新娘向母亲说一些含羞的悄悄话儿。因为临行前,除了母亲早就向女儿教导一些性知识;此外还要塞给女子一块生白布;“述职”时就要拿出来给娘看,看那上面的一点处女红;接着母亲要问身上有没有不适,也就是怕孩子新婚燕尔,不适应新郎那生机勃勃如饥似渴的过度,一般要休息休整三天后,才由男方接回去。

谁知道,移风易俗,当天就回门了。或者和过去男女订婚后就不得再相见,而现在早在谈婚论嫁时就已经尝过禁果了有关?

都爱说现在嫁女就是卖闺女的。据我了解,这家嫁女子,先就要了男方五六万,盖房子呀。我见了那不是别墅胜似别墅的二层小楼,至于后来又要了多少,咱不好问人家也不会炫耀吧。

不用遐想,但是我这一瞥,就足以看透娶一个媳妇和嫁一个姑娘,就是一部现代农村婚俗史了!虽说一百个家庭就有一百个故事,但一百个故事的酸甜苦辣的况味,肯定不一样;至于其中的爱情有多少,估计按常理很难算出来!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